作文模拟题
教育家陶行知在《读书与用书》一文中指出:“与其说'读书’,不如说'用书’。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。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;可是用它一下,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。”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读书诚可贵,用书价更高
文/李寨主
“与其说'读书’,不如说'用书’。”陶行知的话,切中肯綮,振聋发聩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,多读书,读好书,大有必要。然而,若只是一味读书,也会为书所困,甚至不分真假。唯有将书中的知识付诸实践,才能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。故曰:读书诚可贵,用书价更高。
古人云:“读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,但知识本身并非目的,而是服务于实践的手段。书中所载,无论是科学理论、历史经验还是人文思想,其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活动,解决现实问题。倘若只读书而不实践,知识便如同空中楼阁,海市蜃楼,看上去美好,其实落不了地,毫无意义。唯有勤于实践,用心实践,才能把书中理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,进而更好地彰显读书的价值。(文末有《2025年高考作文押题课》,欢迎订购。)
翻开史册,可以看到那些斐然的成就,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试错、修正、完善后得出的成果。伽利略的自由落地实验,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的看法;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,也是在观察苹果落地后得出的。由此可知,实践是检验知识真伪、推动知识进步的关键。因此,我们不能满足于书中所见,而要在此基础上,足践之,笃行之。毕竟,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
正是明白了上述道理,王阳明才格外强调“知行合一”。当年,他格竹七日而不得其理,差一点为书中理论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而崩溃。可当他放下朱熹注解的《大学章句》,在龙场驿的瘴疠之地亲身耕作时,稻穗上的露珠反而映照出“以行促知,以行增知”的真谛。就像达芬奇解剖三十具尸体方绘就《维特鲁威人》,徐霞客用三十四年跋涉丈量出《游记》中的山川脉络,真正的知识,就像苗木一般,唯有扎根于实践土壤才能不断生长发育,最终结出丰硕的真理之果。(文末有范文合集,一本收录350篇范文,欢迎订购。)
身为时代青年,我们不能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,必须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当我们像芬兰中学生一样,用数学建模解决社区供暖优化问题,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,在运用中创造价值。唯其如此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,让智慧之光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路。
明代《天工开物》插图中,老农对照《齐民要术》为稻田除稗,却将书中“立秋除草”改为“观叶辨时”,由此,他种出的庄稼屡获丰收。这一事实再次说明:读书诚可贵,用书价更高。让我们勤读书,善用书,让知识的长河顺着实践的堤岸奔涌吧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